521av防屏蔽发布四虎地址发布页 老西宁:西宁卫城的四座城门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27 10:02    编辑: 许娜

老西宁西宁卫城坐落在青海河湟谷地,明朝洪武十九年开始修筑。清朝乾隆年间西北名宦杨应琚在《西宁府新志》中以图画的形式向后人展现了西宁卫的原貌,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得知,每座城门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西宁卫呈正方形,并在四个方向各有一座城门。

  西宁卫的四座城门也有自己的名字,西宁城的东门以前又称“迎恩门”,城门楼上悬挂“天河锁阴”的匾额;西门被称作“镇海门”或“怀远门”,城门楼悬挂“海藏咽喉”和“怀柔远人”的匾额;南门则被称作“迎薰门”,城门楼悬挂“岚光迎旭”的匾额;北门楼被人们称作“拱辰门”,挂有木匾“澄波献瑞”。

西门:曾有两座瓮城

  明清时期,西宁卫的军事防御特征表现得尤为重要。据专家考证,明代西宁卫城的西门位于今天水井巷与互助巷的交界处。明朝初期北方游牧民族仍是一大“边患”,西宁的西面又靠近游牧民族地区。因此,明朝时西宁卫城的筑城官员将防御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这里。《西宁府新志》建置志中记录了西宁城在明朝嘉靖二十一年、明朝万历三年、万历二十二年、万历二十四年、清朝康熙四十八年以及清朝雍正年间多次翻修加固了西宁的城墙与城门,而作为主要的防御位置,西门修筑得最为坚固。我省地方史研究者靳育德先生说:“‘西门’也被称作‘镇海门’和‘怀远门’,它的意思是镇守住西方来犯之敌。西门的两座瓮城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过去人们从西门瓮城的南面进入,过两座瓮城中间的门洞,才能进入西门的正门。据史料记载,西门瓮城小的门洞深约8米,大的门洞则有20米左右。明清时期,西宁西门处的地势很高,与今天西关大桥一带形成一定的高低落差,而且西门的城门楼紧连着城外的两座瓮城,因此从城外看西门,显得非常雄伟。”

南门之外的乱坟岗

  在今天西宁五中一带便是西宁卫城的南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门城楼被拆除。由于过去南门外土层较厚,当地百姓经常在南门一带挖土建房子,所以人们把南门又称土门。靳育德先生说:“西宁的南门又叫‘迎薰门’,西宁卫城在修建时,以今天大十字为中心,修筑了四条呈十字分布的街道,朝着南城门的这条街道又被叫作南大街。据一些居住在西宁城的老人回忆,过去西宁的南门外一带多是城内各户人家的坟茔。每当出殡时,送葬的队伍都会穿过南大街来到南门外。所以南大街又被老西宁人称为‘吹吹打打的南大街’。后来,南门城楼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有些破败了。”

明朝嘉靖年间增修东稍门

  西宁的东门俗称“财门”,过去来往于东门一带的人都是在此开店的商贩。久而久之,东门便有了“财门”的称呼。而东门又是西宁通往甘肃兰州和京畿之地的必经之路,从甘肃和北京等地来的官员都会通过东门进入西宁卫,东门也就承担起了接待往来官员的任务,因此也有了东门“迎恩门”的称呼。靳育德先生说:“西宁卫在建城时,曾在今天湟光地区修建了一处东城门。明朝中期,城东一带往来做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东城门外便成了一个商贸聚集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西宁卫的官府为了保护商民不受袭扰,便在东门外以东地区又增修了一座子城,子城的城门又被称作东稍门,明清时期,东稍门常有西宁驻军往来。这座东门外的子城南北两处又分别开了两座小城门,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南小街和北小街。东稍门的修建使得西宁卫城的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后来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西宁东大街逐渐发展成了商贸发达的主街道。”

北门:因地势而建,后在原址上复原

  北门城楼是目前西宁唯一经过复原后的城楼,明代建城时,西宁卫北门的位置大体就是今天复原后的北门位置。据专家介绍,北门被称为拱辰门是因为北方接近北极星的位置,辰也是星辰的意思。靳育德先生说:“北门因地势而建,同时紧邻北门大河,并且有北门泉流过,所以人们也把北门称作水门。明代北城门修成后,为防止北门城门坍塌,又在城门两侧每隔一米,用巨型方木支撑。后来北门被拆除,不久后又在原址上复修。”

  北门城楼在北大街的最北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门城楼上依然有“澄波献瑞”的木匾。城门下有一处泉水叫作北门泉,水质甘洌清醇,四季不竭。泉水涌起处筑有两米见方的木槽,水深两尺左右,清澈见底。尽管西宁城中有多处水井,可是因为北门泉的水质非常好,老西宁人都喜欢到这里汲水,这眼泉水几乎养活了半个西宁城的人。

  此外,北城门瓮城一角还有一座小庙,俗称“菩萨殿”。这座小庙十分精巧,很是美观。(徐瑞)